在新時代基層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成為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抓手。該模式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網格化管理為基礎、大數據技術為支撐,推動基層治理從“粗放式”向“精細化”、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防”轉變,有效破解了傳統治理中的碎片化、低效化難題。
一、核心架構:三位一體協同治理
1. 黨建統領:強化組織力,筑牢治理根基
- “紅色網格”建設:將黨支部或黨小組嵌入社區網格,實現“一網格一支部(小組)”,確保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
- 黨員先鋒作用:推行黨員“雙報到”制度(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到社區報到),引導黨員參與網格巡查、矛盾調解等志愿服務。
- 黨建聯建機制:整合街道、社區、物業、業委會等多方力量,形成“社區大黨委”協同治理格局。
2. 網格化管理:細化治理單元,推動服務下沉
- “全科網格”劃分:按照“地域相鄰、規模適度、便于管理”原則,將社區劃分為若干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實現“人、地、事、物”一網統管。
- “網格+”服務延伸:結合民生需求,拓展“網格+警務”“網格+調解”“網格+養老”等特色服務,提升響應速度。
- “微網格”治理:在大型社區或城中村進一步細分“微網格”,由樓棟長、志愿者擔任“微網格員”,打通治理“最后一米”。
3. 大數據賦能:技術驅動,實現智慧治理
- 數據集成平臺:整合公安、民政、城管等部門數據,構建基層治理數據庫,實現人口、房屋、事件等“一圖可視”。
- 智能分析預警:運用AI算法分析12345熱線、網格員上報事件,預測矛盾高發區域(如物業糾紛、群體投訴),提前干預。
- “指尖治理”工具:開發社區APP或微信小程序,居民可線上報事、查詢政策,網格員通過移動終端實時處理問題,形成閉環管理。
二、實踐案例:創新模式落地見效
1. 北京“接訴即辦”+“智慧網格”
- 通過12345熱線數據與網格系統聯動,實現群眾訴求“秒派單、快處理”,2023年問題解決率達93%。
- 朝陽區試點“城市大腦”,利用物聯網設備監測井蓋移位、消防通道占用等隱患,自動推送網格員處置。
2. 浙江“基層治理四平臺”
- 依托全省統一信息系統,整合黨建、綜治、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等力量,實現“網格發現、平臺派單、部門聯動”。
- 杭州市濱江區通過“健康碼”衍生應用,動態掌握獨居老人生活狀況,提供精準幫扶。
3. 深圳“塊數據+黨建網格”
- 以塊數據(地理空間數據)為基礎,繪制社區“民情地圖”,標注黨員戶、特殊群體、風險點位,實現精準服務。
- 龍華區推行“黨建+科技+治理”模式,城中村治理效率提升40%。
三、關鍵成效與挑戰
1. 治理效能提升
- 響應速度加快:90%以上矛盾糾紛在網格內化解,事件處置周期縮短50%。
- 資源整合優化:部門數據共享減少重復填報,基層報表負擔下降30%。
- 群眾滿意度提高:黨建引領增強公信力,多地居民滿意度測評達95分以上。
2. 現存挑戰
- 數據壁壘待破除:部分垂直系統未打通,存在“信息孤島”。
- 網格員負擔過重:一人多責現象普遍,職業化、專業化水平需提升。
- 技術應用適配性:老年群體對數字化工具接受度低,需保留線下渠道。
四、未來優化路徑
- 深化數據融合:推動省市級政務數據平臺互聯互通,建立統一標準。
- 強化隊伍建設:提高網格員待遇,開展技能培訓,探索“專職+兼職+志愿者”多元隊伍。
- 技術適老化改造:開發語音交互、大字版APP,結合線下服務站保障老年群體權益。
- 拓展應用場景:在應急管理、疫情防控、垃圾分類等領域深化智能治理。
結語
“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通過組織重構、技術賦能和機制創新,實現了基層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未來需進一步平衡技術與人文、效率與公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生態,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基層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