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季度,我國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延續復蘇態勢,業務收入穩步增長,行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興領域表現亮眼。工信部數據顯示,1—3月,我國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簡稱“互聯網企業”)完成業務收入3426億元,同比增長7.8%,增速較2023年同期提升2.3個百分點,行業整體呈現“穩中有進、結構優化”的發展特征。
1. 主要領域增長分化,信息服務與生活服務貢獻突出
從業務結構看,互聯網收入增長呈現“兩強一穩”格局:
- 信息服務(內容類):包括短視頻、網絡游戲、在線音樂等,收入同比增長9.6%,仍是增長主力。其中,短視頻、直播電商等業態持續滲透,帶動廣告和電商傭金收入增長。
- 生活服務(本地生活):外賣、出行、旅游等平臺收入增長8.4%,受益于消費復蘇和線下場景回暖,如美團、攜程等企業在“春節+五一”雙節效應下表現強勁。
- 傳統互聯網(工具類):搜索引擎、企業服務等增速相對平穩,同比增長5.2%,AI技術賦能成為新增長點。
2. 新興動能:AI+電商、短劇、跨境電商成增長亮點
- AI驅動業務創新:大模型技術加速落地,百度、阿里云等企業的AI云服務收入增長超20%;AI工具(如智能寫作、AI繪畫)在中小企業中的滲透率提升。
- 短劇+直播電商爆發:微短劇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50%,抖音、快手等平臺的付費短劇和廣告收入貢獻顯著;直播電商GMV增速維持在30%+,東方甄選、交個朋友等機構持續拓展海外市場。
- 跨境電商高速增長:Temu、SHEIN、TikTok Shop等平臺推動跨境出口,一季度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同比增長25%,成為互聯網企業出海的重要引擎。
3. 區域格局:東部領跑,中西部加速數字化
- 東部地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仍是互聯網產業核心區,收入占比超75%,北京、上海、深圳的頭部企業(如字節、騰訊、拼多多)貢獻主要增量。
- 中西部地區受益于數字基建和政策支持,增速達10%+,成都、武漢、西安等城市在游戲、大數據等領域形成產業集群。
4. 挑戰與展望:監管優化、全球化競爭與盈利模式創新
盡管行業整體向好,但仍面臨挑戰:
- 監管環境優化:數據安全、AI倫理等政策仍需平衡創新與規范。
- 全球化競爭加劇:歐美市場對TikTok等中資平臺的限制增加,企業需拓展新興市場(如東南亞、中東)。
- 盈利模式創新:傳統廣告增長放緩,訂閱制、會員經濟、AI增值服務成為新探索方向。
結論: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與出海是關鍵
一季度互聯網業務收入的增長,反映了我國數字經濟的韌性和活力。未來,行業增長將更依賴技術創新(AI、元宇宙)、模式升級(短劇、社交電商)和全球化布局(跨境電商、云服務出海)。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雙輪驅動下,互聯網行業有望持續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