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登錄
2024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聯想集團全球創新中心臺式營銷高級經理、正高級工程師劉大鵬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深深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讓更多“不可能”變為“可能”。
作為老網民,劉大鵬回憶1995年上大學時的場景表示,當時電腦是常人難得一見的“奢侈品”,更別談互聯網。大三時,在學校機房第一次接觸了互聯網,“計算機和網絡像有一種魔力吸引著我的好奇心,我有預感自己的一生將會與電腦與計算機產生不解之緣。”
2003年入職聯想后,劉大鵬見證了計算機的演變,“從2000年到2012年前后,臺式機高速發展期,性能提升極快,產品小型化,電腦多功能發展。電腦從早期的工具到后來的大量功能集成,用戶體驗不斷擴展。”
他也見證了聯想集團的發展。2004年底,聯想宣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正式開始國際化。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國際化的企業之一,發展成一家全球化管理和運作的世界500強公司。2013年,聯想成為全球PC冠軍。
劉大鵬認為,電腦終端的創新和普及,是互聯網普及普惠的基礎。在萬物互聯時代,聯想和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建立了多元化的智能物聯網終端產品組合,互聯網讓曾經的種種“不可能”變為“可能”。
今年中國接入互聯網30周年的同時,聯想也迎來了創立的40周年紀念。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聯想正加碼AI PC投入,并已經陸續推出多款相關產品。劉大鵬表示,“30年來,我們既有從容沉穩的‘不惑之心’,也有勇于突破的‘少年意氣’。堅信隨著技術的迭代發展,互聯網深深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讓更多‘不可能’變為‘可能’。”
電腦和互聯網發展相互促進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2003年入職聯想,能給我們回憶下早期的互聯網樣貌嗎?你第一次上網是什么時候?
劉大鵬:我是1995年保送上大學,那時候電腦還是奢侈品,很少有誰家里有臺電腦,或者宿舍個人誰有個電腦,人們對于電腦和互聯網的認知也很有限,信息主要來源于報紙雜志。1997年我上大三,在學校機房接觸了互聯網,心情很激動。那時候也不知道網上都有什么內容,充滿好奇和未知,當時瀏覽器還是網景的,網絡界面和現在也沒法比。主要流行BBS和一些很有限的網絡資源。我當時還申請了QQ賬號,這個賬號跟了我快30年了。
2000年我參加了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首屆研究生支教團,去青海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支教,那個縣城能上網的就一個網吧,我和幾個同學一兩個月去一次,登錄一次QQ。
2003年我入職聯想,到2004、2005年的時候互聯網經歷了10年發展已經相對成熟。當時大家已經習慣用郵箱溝通,我用得最多的就是263郵箱,還有Foxmail。QQ和MSN當時也比較流行了,大家上網時習慣先打開QQ,看看有沒有好友在線。
那時候電腦配置很低,撥號上網在當時也很常見。“一聽到‘噠噠噠噠’的聲音,心里就挺激動的,意味著就要上網了。”2003年非典期間,我們在宿舍辦公,就是通過“撥號上網”接入公司網絡,然后使用郵件處理工作。
新京報貝殼財經:從2003年到2012年,你在聯想參與開發設計多款電腦,電腦的總體演變趨勢是怎樣的?這種變化和互聯網的發展又有怎樣的關系?
劉大鵬:從2000年到2012年前后,這十年左右是電腦特別是臺式機的高速發展期。首先是性能提升很快,各大廠商在這方面資源投入都很大。其次是產品小型化,臺式機體積逐漸變小。比如早期是30多升(體積),之后是20升、17升,2012年聯想甚至推出了一個1升的臺式電腦(小Q)。
再就是電腦的多功能發展。早期電腦主要是工具,后來集成功能越來越多,可以娛樂、聽音樂。用戶體驗也不斷擴展,以前主要用鍵盤和鼠標,后來有了觸摸屏。
電腦和互聯網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特別是筆記本、Pad和手機這種具有網絡屬性的設備接入后。綜合起來,逐漸促成了之后互聯網產業的爆發。不過雖然現在接入互聯網的設備多了 ,但是電腦仍然是生產力最強的一種工具,對真正要重度使用互聯網的用戶來說,還是以電腦為主。
30年來互聯網更加“易用和便攜”
新京報貝殼財經:從第一次上網到現在上網,你感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在你看來,互聯網這30年來的進步主要在哪?
劉大鵬:易用性和便攜性。2000年前后,上網都要去專門的地方,比如學校機房或網吧,網吧要計時收費,機房也要刷卡計時。現在哪里都可以上網。網速帶寬和那時候也不可同日而語。而且現在語音和視頻溝通都是常態了,這在那時候看起來都是不可想象的。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在聯想工作了21年,是怎樣一種感受?電腦和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對你個人職業生涯有什么影響?
劉大鵬:個人發展一定要與公司和團隊的發展同步。比如我從事PC產品的開發和運營,首先要對公司業務有貢獻,公司發展了,才能同步給我一個更好的平臺和品牌去發展。
過去20年,我見證和參與了互聯網行業浪潮,作為硬件廠商的一分子,我也做出一點兒個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