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登錄
7月30日上午,國家數據局舉行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呈現“五個新”。
“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它和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這些特征非常吻合,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引擎。”沈竹林表示,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一系列重大戰略、重大規劃,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繪就數字經濟發展宏偉藍圖。在不久前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對數字經濟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作出系統部署。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支持和推動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增長,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日益凸顯,可以歸納為五個“新”。
第一個“新”是數據基礎制度建設邁上新臺階。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數據二十條”,把數據基礎制度的“四梁八柱”系統布局,各部門相繼配套出臺公共數據開發利用、數據資產管理等政策文件,作出具體規定。各個地方也在不斷探索,促進相關產業集群不斷發展,一些新的數據企業也在不斷涌現。
第二個“新”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我們適度超前布局數字基礎設施,實現了廣覆蓋、高速率、低費用,既方便了廣大百姓能夠獲得非常便宜便捷的網絡服務,又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數字化進程。截至2023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7.5%,算力總規模達到每秒23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
第三個“新”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取得了新成效。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不斷上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數字技術前沿領域的創新成果加速涌現。重點工業企業有兩個指標來衡量數字化水平,一個是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另一個是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這兩個數據分別達63%、80%。我國已累計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其他方面,比如智慧農業穩步發展,電子商務、移動支付規模一直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第四個“新”是數字賦能公共服務收獲新進展。聚焦百姓所盼、企業所需,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不斷提高政務服務數字化水平。目前90%以上政務服務都可以在網上辦理。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達到4.14億人,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連接近52萬所學校,輻射近1900萬名教師,近3億人在線上進行學習。
第五個“新”是數字經濟治理實踐迎來新變革。數字經濟領域法制體系逐步健全。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繼出臺實施,還制定了促進平臺經濟發展、數據跨境流動、重要數據保護等方面的法規和標準,為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進一步增強了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