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登錄
近一段時間以來,生活報接連報道了幾起在商業互聯網平臺消費所引發的投訴,引起了很多讀者的關注。
哈爾濱市民蘇先生,在百度推廣的商家花4000元網購了一斤海參。商家自稱所售海參是九年參王,但收到的海參多數只有6厘米長,與商家宣傳明顯不符。
哈市市民王女士,在支付寶小程序“樸多多”購買商品,遭遇商家不發貨、不退款,而工作人員對生活報記者說出的那句“目前小程序入駐(支付寶)沒有保證金”,讓人有些吃驚。
另一位哈市市民王女士,在“58同城”找了一個商家給自家墻體補漏,注膠40斤花了7500元,結果“天價膠水”不但沒把漏堵住,墻面反而滲水。
在商業互聯網平臺被騙,早已是屢見不鮮的頑疾。以“58同城”為例,找工作被騙、找家政被騙、找房屋被騙……很多人都有被坑的經歷。
據多家媒體公開報道,58集團CEO姚勁波大學畢業后,被電線桿上的“牛皮癬”廣告騙了租房中介費。后來他創辦“58同城”后,關于他的勵志故事經常會出現“被騙1200元后,他創辦了一個神奇的網站”之類的字眼。姚勁波曾在一檔節目中表示:“希望騙子統統判死刑”……現如今,“58同城”卻成了如今這個樣子,不知有多少像王女士一樣的消費者吃虧上當,這難免讓很多人生出“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感慨。
生活報記者報道消費者在百度推廣商家買到僅6厘米的“九年參”后,一位養殖銷售海參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她從業十多年,從未見到真正的九年參。被投訴的商家也直言,海參的生長周期全靠從業人員的經驗。“九年參”?商家都沒法證明年齡,卻因為競價排名靠前,而被商業平臺放在更好的搜索位置進行推薦,這樣的商業平臺,跟電線桿有什么區別呢?
百度推廣也好、“58同城”、支付寶也好,商業互聯網平臺不是那根“電線桿”,不能毫無門檻、毫無底線地讓任何人“想貼就貼”。畢竟電線桿是不收費的,也無需對消費者負責;但商業平臺既然是盈利性質的,起碼的監管責任總得擔負吧。然而事實上,很多商業平臺的監管可謂形同虛設,甚至有不少消費者爆料,“58同城”連針對商家的差評都無法審核通過。反而是一些商家,可以通過“花錢買排位”的方式獲得更好的推薦。這種“屏蔽質疑聲音,全心全意為商家服務”的管理制度,難道不是在助紂為虐嗎?
商業平臺逐利,道理上似乎講得通,但是商業平臺同時必須講究“商譽”,這也是個硬道理。首先須筑牢商家的資質審核關,不能任由形形色色的商家毫無障礙地混入平臺;同時也須打通投訴渠道,讓用戶擁有發言權,以商家口碑決定其生存空間;更需建立處罰和退出機制,讓投訴率居高不下的商家,失去在平臺繼續“行騙”的土壤。面對一次次的投訴和一次次的負面新聞,商業平臺該做的不只是危機公關,而是真正的“刮骨療毒”,讓自己清除積弊、端正態度。互聯紅利期早已成過去時,不少企業和公司快速地在無序發展中退出市場。商業平臺也應看清形勢,主動作為。畢竟,消費者也有用腳投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