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目的:為進一步規范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業務,保護債權人、債務人及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及促進消費金融業務健康有序發展。
- 指引內容:該指引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同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通信企業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組織相關從業機構共同研制的。它主要以《互聯網金融 個人網絡消費信貸 貸后催收風控指引》國家標準的主要內容為基礎,該國家標準目前已通過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由于該國家標準發布還需一段時間,因此協會先行發布了這一業務指引。
- 審議與發布:該指引于2024年4月17日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并已報金融管理部門備案。
- 未來規劃:待《互聯網金融 個人網絡消費信貸 貸后催收風控指引》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實施后,將替代現行的《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業務指引》。
此次發布的《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業務指引》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為適應行業發展需求、加強行業自律、保護各方權益而采取的重要舉措。
《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業務指引》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催收對象和方式:
- 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應主要向債務人進行催收,而不應向聯系人催收,除非在無法聯系到債務人本人或債務人已死亡、無民事行為能力等特殊情況下,才可與聯系人聯系。
- 催收時應遵守法律法規,并且不應透露債務人的具體欠款信息給聯系人,除非聯系人明確表示愿意為債務人償還欠款。
- 催收時間限制:
- 若雙方未約定催收時間,則催收作業不應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進行,以尊重債務人的休息時間和隱私。
- 催收頻次控制:
- 以語音形式(包括智能語音)進行的告知式催收,同一金融機構和其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機構對單一債務人撥通電話的頻次每日合計不應超過3次,除非與債務人有其他約定。
- 金融機構的責任:
- 金融機構應審慎開展消費信貸業務,全面、客觀評估借款人的情況,并推薦合適的貸款產品。
- 金融機構還應在貸款合同中對關鍵信息進行突出標識,提醒借款人仔細閱讀,并踐行負責任金融的理念,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和保護。
- 適用范圍:
- 該指引適用于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從事放貸業務的機構,以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等債權受讓方自行或委托第三方開展的催收業務。
- 未來規劃:
- 目前該指引是基于正在研制的國家標準《互聯網金融 個人網絡消費信貸 貸后催收風控指引》主要內容而制定的,待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后,將替代本指引。
這些規定旨在確保貸后催收業務的合規性,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的權益,促進消費金融業務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