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登錄
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的一間實驗室內,厚厚的窗簾隔絕了外界光線,只有幾臺特殊的設備在黑暗中閃爍著微光。這里是“銀杏一號”量子糾纏互聯試驗平臺的新家,也是量子互聯網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試驗場。
“今年我們將在成都部分區域開展‘銀杏一號’的試點建設,并逐步向全域鋪開。”近日接受采訪時,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天府絳溪實驗室量子互聯網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周強告訴記者。這一進展是我國在量子互聯網領域的一次重要嘗試,成都正成為量子信息技術應用的前沿陣地。
從“銀杏一號”到
“量子互聯示范網”的技術躍遷
量子互聯網,這個聽起來有些陌生的名詞,實際上正在悄然改變信息技術的未來圖景。與傳統互聯網不同,量子互聯網利用量子糾纏等獨特物理資源,能夠實現信息技術在信息獲取、處理、傳輸方面的突破。周強說道:“量子互聯網就是在現有互聯網的基礎上做加法,給人工智能加量子算力,給萬物互聯加信息安全和傳感精度。”
“銀杏一號”是電子科技大學與天府絳溪實驗室聯合研發的城域量子糾纏互聯平臺,其出生地是電子科技大學沙河校區,當時只能在三棟大樓之間進行量子互聯測試。“那時候我們就像小孩學走路,每一步都是新的嘗試。”
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銀杏一號”迎來重要升級,平臺整體搬遷至清水河校區,不僅核心設備的體積更小、集成度更高,還成功研制出新型多波長量子糾纏光源芯片等關鍵器件。這些突破為量子互聯網的規模化應用示范奠定了基礎。
“銀杏一號”作為量子互聯網的“試驗田”,其核心功能包括多節點量子糾纏組網、量子隱形傳態、量子糾纏密鑰、量子糾纏時頻同步。通過集成光量子芯片,這個平臺可以實現多用戶量子互聯,為未來的智慧城市、金融安全等領域提供技術支持。
天府絳溪實驗室在量子領域的突破不止于此。周強特別提到了團隊最新研發的氮化鎵量子光源芯片,“這個只有0.14平方毫米大小的芯片,輸出波長范圍達到100納米,為量子互聯提供了重要硬件支持。”這項成果已于去年學術發表,并于今年5月進行了器件展示發布,成為全球首個同類產品。“這項成果讓中國在量子信息硬件研發的細分方向上具有先發優勢。這些技術進步讓我們有信心將量子互聯網絡從實驗室推向實際應用。”
隨著技術的成熟,“銀杏一號”即將走出實驗室,今年將在成都高新區的部分區域率先開展試點。試點將重點驗證量子互聯網絡在實際環境中的表現,為后續更大范圍鋪開積累經驗。
周強透露,試點將重點驗證量子糾纏互聯的穩定性和適用性。
談未來:
預計2026年
將在成都建起量子互聯示范網
“銀杏一號”的研發歷程,正是我國量子技術發展的又一個縮影。
采訪中,周強一再強調城市的產業氛圍和土壤。“成都對量子科技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設立了專項資金扶持量子技術研發,這種‘政策+科研+產業’的協同模式正在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他表示,量子互聯網不再是科幻,而是正在發生的技術革新,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個典型代表。
而這樣的技術革新,正在蓉城大地上演。
“我們的產品矩陣正在實現質的飛躍。”成都中微達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峰表示。今年以來,該企業相繼推出蜀山系列低溫量子測控芯片、岷山系列量子計算測控系統等創新產品,不僅實現了銷量突破,更顯著提升了市場競爭力。數據顯示,企業一季度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同比增長18.9%。其中,岷山系列量子計算測控系統已實現全國性布局,服務范圍覆蓋國內絕大多數量子計算研究機構和企業。
對于未來,周強充滿期待,“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建設城市量子互聯,更要向城際量子互聯發起挑戰。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量子技術能真正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在他看來,量子互聯網的未來應用場景十分廣闊,從金融安全到智慧城市,從精準醫療到國防建設,都將受益于這項技術的發展。
下一步,天府絳溪實驗室量子互聯網前沿研究中心也將繼續研制氮化鎵量子光源芯片的實用化器件,并推動氮化鎵光量子功能芯片研制,“預計2026年左右,我們將在成都建一張用天府系列量子光源來連接的量子互聯示范網,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人工智能算力需求。”
不久的將來,在成都這片創新的沃土上,量子技術也將從實驗室走向城市,最終將走進每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