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登錄
前不久,公安部公布了5起非法經營證券、期貨業務犯罪典型案例。從曝光的案件看,除了傳統的非法經營證券、期貨行為外,還有不法分子利用小程序和直播間等互聯網工具,實施更具隱蔽性和破壞性的違法行為。
例如,有的犯罪嫌疑人在網上招攬客戶,以高回報、交易杠桿服務等為誘餌,吸引客戶開立期貨賬戶,再以銷售交易課程、代課老師直播等方式開展非法期貨投資咨詢服務業務;有的以銷售商品為掩護,變相提供非法證券投資咨詢服務。這些行為不僅是以非法手段牟取巨額利益,還給維護資本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帶來了全新挑戰,需要高度警惕。
近年來,按照公安部部署要求,全國公安機關聚焦場外配資、非法投資咨詢等犯罪活動,堅持依法嚴厲打擊非法經營證券、期貨業務犯罪,持續開展全鏈條、全方位打擊,成功偵辦破獲一批重點案件,有效震懾了犯罪,有力維護了資本市場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股市形勢向好,新老股民紛紛進場。此時,網絡平臺上冒出來一批“股神”“投資老師”,利用“鎖定牛股”等話術吸引投資者,借機售賣高價投資課、收取會員費并非法薦股、誘導交易,這種將非法服務包裝成知識付費的行為極具迷惑性,投資者往往在所謂的專業分析中放松警惕,進而落入“陷阱”。還有一些不法分子采取“商品+金融”的復合模式逃避監管。但無論采取哪種形式,所謂的“股神”在網絡上薦股都是一種違法行為。股市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波動非常大,走勢往往難以預測。部分投資者缺乏投資經驗和風險意識,在一些“股神”的話術誘惑下盲目跟風炒股,不僅沒賺到錢,反而淪為“接盤俠”;部分投資者花重金購買投資課、交納會員費等,最終也成了“被割的韭菜”。
互聯網不能淪為非法薦股的“隱秘角落”,對此類違法違規行為,需要多方協同發力、全面治理。此前,中央網信辦和中國證監會曾印發非法證券活動網上信息內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清理處置涉非法證券活動的信息、賬號和網站,建立健全常態化處置工作機制。為此,監管部門應加大對網絡非法薦股信息的監測清理力度,嚴厲打擊相關違法犯罪。同時,要探索形成跨部門、跨區域的聯合執法機制,對違法行為進行全鏈條打擊。
互聯網應成為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助力器,而不是非法薦股的“避風港”。互聯網平臺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完善內容審核和管理機制,建立嚴格的賬號注冊和認證制度,對發布薦股信息的賬號進行實名認證和資質審核;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強對涉股信息的監測和篩選,及時發現和處置非法薦股信息,并將所掌握的違法違規線索及時報告監管部門,積極配合執法工作。
此外,要加大普及投資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力度,及時曝光新型投資騙術。投資者也要保持理性,不斷學習投資知識和方法,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自覺抵制非法薦股行為,以防淪為“被割的韭菜”。